編者按:我校自3月2日至今已“云開學”一周了。本周共開出線上課程255門,上課教師384人,上課學生75669人次,到課率達99.62%。從線下面授到線上云授課,對每位老師來說都是一次的挑戰(zhàn)。近期,我們將陸續(xù)推出我校教師對在線教學的一些思考和經驗分享,供大家參考。
本期,我們來分享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文育老師的線上教學經驗。

分享人簡介:李文育,我校輕工學院印刷工程系副教授,從事“印前圖文處理技術”的教學和教育研究工作。迄今完成專著4部、輕工聯(lián)合會“十三五”立項數字化教材1部、省教育廳自然科研項目1項、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項,承擔省級、校級教改項目多項,獲省級以上各類教學比賽4項,獲校級教學成果2項;其主講的課程《版式設計與計算機排版》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已開課2輪,累計學習人數達5800余人,課程深受學生好評。201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2019全國高?;旌鲜浇虒W設計創(chuàng)新大賽”中榮獲“設計之星”獎。
回歸初心與本質,把好在線課程質量關
2012年由慕課引發(fā)的一場新的學習革命席卷全球,從此,我國高校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多種形式的在線課程,也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快速發(fā)展。多種形式的線上教學資源,使得校內校外的學習者享受到更多優(yōu)質資源的同時,也將信息技術、新的教學理念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度融合。
沒有料想到的是,2020年初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再一次把在線課程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幾乎達到普及的程度。在教師們高漲的學習熱情之余,我們也應該冷靜地思考:在線課程不能只停留在教學形式上,還應從學習科學的角度,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理念,借助教育技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真正回歸教育的初心和課程的本質,把好在線課程質量關,這樣才能在特殊時期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
對比在線課程教學和傳統(tǒng)課程教學,二者既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又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在線課程教學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在線課程教學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前提的
我們來比較一下傳統(tǒng)課程教學和在線課程教學的過程,如圖1所示,雖然也是課前、課中、課后,但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學,課前教師無法了解學生預習效果,為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課堂中只能“滿堂灌”,可能老師講課很精彩,但課后,學生記憶中存留的也只是“精彩的片段”,很難構架出自己的知識體系,記憶的內容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殆盡。

傳統(tǒng)課程教學與在線課程教學的區(qū)別
而在線課程教學,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視頻資源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數據,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精準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并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課后,通過學習平臺,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都可以進行學習交流,使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
在線課程不是課堂教學錄像,如果一門在線課程僅通過學生觀看課堂教學錄像,代替了原有課堂教學場景,通過在線作業(yè)替代了傳統(tǒng)作業(yè),那也僅僅是課堂教學搬家,課后作業(yè)搬家,形式大于內涵,這樣的在線課程無益于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一門好的在線課程教學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前提的,課程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增長專業(yè)知識,發(fā)展綜合素質,增強職業(yè)能力,實現(xiàn)增值發(fā)展,充分滿足行業(yè)和社會發(fā)展對專業(yè)人才的技能要求。
2.在線課程教學需要有完善的教學過程作為支撐
精準完善的教學過程是在線課程的另一大特點。與傳統(tǒng)課程完整課程體系不同,在線課程的內容是按知識點劃分,碎片化的,每個知識點在體系中分擔著不同的作用,有些是核心,有些是支撐。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回歸課程的本質,遵循在線課程教學“五大”過程,重構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內容與流程,將概念性的知識點,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而核心知識點,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需要教師引導,以案例說明、體驗生產場景、小組探究、分享研究成果等多種形式,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有了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熱情和參與度會有所增加,更利用知識的內化,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圖2所示為在線課程教學“五大”過程。

在線課程教學過程
每門課都有各自的特點,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風格,在線課程的教學形式最終還是要取決于教學內容。好的教學形式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或詼諧幽默、或熱情奔放、或清新脫俗、或溫文爾雅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不必刻意模仿。
目前,我們正處在教育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階段,教育技術牽引的“課堂革命”正在我們身邊悄然發(fā)生,我深信:只有當技術與教師教學理念碰撞、與教師教學設計結合,才能讓在線課程教學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
以上是我的“在線課程”的一點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交流,不妥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終審:杜楊 核稿:費貴強 編輯:史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