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搜索
校園新聞
首頁> 校園新聞> 正文

志愿精神生根落地 服務奉獻蔚然成風

2021年04月07日 11:25 文/新聞辦 王亮 圖/校團委 點擊:[]

新學期開學第一天,一群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們活躍在校園各角落:學校門口人流的引導,疫情防控知識的講解,協助醫(yī)護人員消毒測溫......學校青年志愿者在返校第一天便迅速志愿投身到迎接開學的工作中。近年來,志愿服務精神在學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培養(yǎng)出了一支快速響應、零差錯、能打硬仗的志愿服務隊伍,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xù)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成為陜西高校志愿服務一張靚麗的青春名片。

建基礎,頂層設計有保障

初秋,雨夜,凌晨3:30,正當同學們沉醉夢鄉(xiāng)時,學校門口卻一片繁忙:397名身批紅藍綠各種顏色雨衣的學生志愿者在路燈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宛如一群“夜精靈”安靜地排隊等待,依次有序登上大巴,風馳電掣地奔赴2019年國際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賽場。

在志愿者們圓滿完成這項臨危受命的志愿服務后,校團委指導老師弓宸一臉自豪:“這項任務來的非常突然。當時我們正面臨著新生未開學報道、老生已畢業(yè)的嚴峻局面,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迅速組織學生黨員骨干帶頭上陣,線上線下同步招募志愿者,通過簽任務書、包干到人、點對點聯系等方式,聯動學校各部門為提前返校老生開辟綠色通道,最終僅用48小時就成功招募了7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為賽會提供了專業(yè)且優(yōu)質的服務?!?/p>

是什么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引領志愿者櫛風沐雨不斷前行?學校多年來在志愿服務領域不斷總結凝練,探索出了一條緊密結合校情的志愿服務之路,迸發(fā)出來強大組織力和戰(zhàn)斗力,推進志愿服務“開展常態(tài)化、服務專業(yè)化、品牌項目化”:系列出臺陜西科技大學青年志愿者管理條例、志愿者激勵管理方案等制度;持續(xù)完善志愿者行前培訓方案,以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項目為代表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國打響了品牌;提煉品牌志愿活動成果,志愿服務工作實踐育人效果顯著,推動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服務功能。

每年清明節(jié),陜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祭祀廣場都會活躍著學校志愿者的身影。“8年”“4000名”“凌晨4點”“0差錯、0失誤、0投訴”......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學校堅強有力地組織保障和一代代志愿者志愿精神薪火相傳的縮影。曾任校青團學生干部的張博然談到黃陵祭祖時說:“為了組織好這次志愿活動,先后對志愿者進行了6次培訓。記得祭祖當天,我們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出發(fā),頂著夜色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工作?!?/p>

2012年以來,學校連續(xù)8年作為全省唯一派出單位為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提供了高質量的志愿服務,共組織約4000名志愿者以高標準高要求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典型。

抓落地,學生需求有回應

說一千不如做一件,只有抓住了志愿服務的主體——學生這個“牛鼻子”,志愿服務才能“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將志愿服務與學校學科專業(yè)相結合,與服務西部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的新型志愿服務之路。

2013年,赴西北農村開展社會實踐的源夢公益團隊成員僅僅喝了一杯當地的水窖水就腹瀉嘔吐不止,但是這樣的水,那里的人們卻喝了一輩子。團隊成員于是徒步調研,將水取樣拿回實驗室化驗,發(fā)現水中含氟量過高。團隊成員依托國家級特色專業(y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省級陶瓷材料綠色制造與新型功能化應用創(chuàng)新團隊力量提出了改善水質方案,研發(fā)了納米氧化鋅陶粒、新型活性炭兩種凈水設備。團隊8年間先后帶動全國2萬余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直接安裝凈水器15000余臺,間接帶動制作3萬余臺,受益群眾20萬人,覆蓋陜甘寧地區(qū)近30個縣。

付出,總會有回報。團隊獲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大賽金獎、全國“挑戰(zhàn)杯”金獎、“互聯網+”大賽全國銅獎......團隊志愿者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到如今的上百人,志愿服務的接力棒不斷傳遞。

建設家鄉(xiāng)無悔志愿歲月,扎根西部譜寫青春華章。陜西科技大學作為一所西部高校,學生大多為西部省份生源,學校在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時引導學生積極投身西部、服務家鄉(xiāng)。

“沿著蜿蜒的水泥路,時而加速向上,時而減速向下,一個180度轉彎,閉上眼,仿佛置身游樂場里的過山車。往上,再往上,山路確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好走,坐在車上的我已經不敢往山下看了?!边@是學校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婉妮去家訪路上的景象。在支教地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第22屆研支團成員利用周末時間前往雪口山鄉(xiāng)、煙峰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進行家訪,不到半年時間走訪了近10名學生,助力彝區(qū)控輟保學工作。

面對當地農產品滯銷的困境,研支團成員化身電商主播線上帶貨,成為馬邊農產品最美代言人。由于工作成績突出,陜科大研支團榮獲由馬邊縣委和馬邊縣政府頒發(fā)的“2020年全縣脫貧攻堅奉獻獎”。

“在研支團考核要求日漸嚴格的情況下,我校組織高標準選拔和培訓,研支團人數從3人增加到9人,體現了上級對我校志愿服務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學校團委書記李鵬說道。

筑風氣,人人志愿有氛圍

“在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刻,當我站在一線進行測體溫、消毒時,每當身邊有親友擔心我被感染而勸我退出,我腦海便浮現出一個個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老師和同學,瞬間充滿能量?!鲍@得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授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稱號的經管學院學生魏瑤瑤說道。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學文化是一所高校最深厚的精神內涵。作為西遷高校之一,學校“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不謀而合。學校將傳承志愿服務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秉承著服務奉獻的西遷精神,全校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志愿服務精神蔚然成風,形成了“人人志愿”的良好氛圍。

秦嶺東段某尾礦上,礦產被開發(fā)后留下來的礦渣堆成了七八層樓高的“土堆”,一陣陣惡臭和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環(huán)境學院郭軍康教授和他的“秦嶺衛(wèi)士”團隊成員被眼前一幕驚呆,尾礦中的有害物質在降水后將會造成重金屬污染,守護家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決心打響秦嶺保衛(wèi)戰(zhàn)。郭軍康指導學生開展實地調研,依托學校土壤污染修復與尾礦資源化團隊,深入秦嶺西段鳳縣到東段潼關多個重點礦區(qū)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研,形成《秦嶺土壤污染與修復現狀調查報告》,榮獲2019年團省委“秦嶺生態(tài)科考優(yōu)秀調研項目獎”;指導“秦嶺衛(wèi)士”團隊開展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媒體報道總點擊量近八萬次。

義務反扒八載歲月,志愿服務公益人生。義務反扒時長近7000小時,協助抓獲盜竊、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300余人,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近70萬元。他,就是后勤集團職工韓紅輝。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舉辦公益講座,傳授反扒、防盜“高招”。他還承擔中華志愿者醫(yī)療救助委員會志愿者工作,定期往返于兒童醫(yī)院、交大一附院、西北婦幼看望白血病患兒。先后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當有人問起是什么支撐著他數年如一日投身公益,“身邊很多師生都以不同方式投身公益,學校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給我提供了不斷前行的力量?!表n紅輝說道。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走在學校教學樓的樓道里,耳邊傳來了洪亮的歌聲。教室內,省級樣板團支部教改自動化17班正在開展以“志愿學雷鋒”為主題的團日活動,在進行完志愿者宣誓后,又一批陜科大學子前往敬老院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志愿服務......

(核稿:林梅 編輯:王亮)